当前位置:首页
关于印发聊城市公共资源交易透明化 监督管理办法...
百度 建交47年来,两国始终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中喀友好深入人心。 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与审计揭示问题“上半篇文章”同样重要,必须一体推进。按照党中央部署和相关法律要求,蚌埠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创新“全口径”报告机制,深化审计监督与各类监督贯通协同,破解屡审屡犯顽疾,强力推动审计监督“长牙齿”“治未病”。
“全口径”审查实现监督全覆盖
今年4月,在蚌埠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市政府递交了一份长达65页的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涵盖重大政策措施落实、财政资金绩效、金融风险防范、重大项目建设等审计年度内各类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整改情况。这是蚌埠市人大常委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的具体举措,实现审计报告及整改监督全覆盖。
近年来,蚌埠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关口前移,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民生关切热点及预算执行中的突出问题,提出明确的审计重点和方向建议,将监督要求精准融入审计项目计划中,增强审计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现“全口径”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年度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的基础上,推动蚌埠市建设审计数字化平台,对审计和整改工作进行全流程信息化管控,有效提升审计整改工作规范化、智能化水平。同时,市人大常委会每年对审计工作报告、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审议意见办理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在常委会会议上逐个列表展示整改进展情况并进行满意度测评。“整改问题及整改进展清单一目了然地展现了部分单位在财政资金使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让审议更具体,也更有针对性。”一位蚌埠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在审议时说。

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实地调研固镇县开发区北区污水处理厂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现场。
“多审联动”推动审计整改见事见人见效
行稳致远,制度先行。早在2020年3月,蚌埠市人大常委会就制定了监督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实施细则,明确落实整改责任、规范整改流程、强化整改问责、加大信息公开等监督内容,为监督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提供有力制度保障。针对审计结果运用不够的问题,市人大常委会持续深化审计监督与各类监督贯通协同机制,推动审计部门在建立纪审、巡审、检审、组审、督审“五审联动”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联动范围,建立与财政、统计、数据等部门协作机制,构建“多审联动”蚌埠模式。通过健全完善并落实好信息沟通、线索移交、计划协同、措施配合、成果共享等方面的具体举措,推动形成各类监督力量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大监督格局,有效发挥监督整改合力。
截至今年4月,蚌埠市2023年度审计查出问题91个,已完成整改75个,84件移送处理事项已办理完成66件,整改问题金额13.6亿元,追责问责134人。通过审计整改促进政府出台政府性资金存放、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等规章制度,促进被审计单位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堵塞管理漏洞,推动标本兼治。
筑牢“防火墙”防止屡审屡犯
在审计实践中,个别单位存在屡审屡犯问题,对审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造成了一定影响。对此,蚌埠市人大常委会推动审计部门会同纪委监委、组织、财政等部门先后印发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保责任,投资、财会、国有企业经营管理领域风险预警提示单,做好宣传教育和风险提示工作,建立健全预警体系。通过全方位预警提示,为全市领导干部依法规范履职、各领域规范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一体推进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
“审计部门要针对共性问题和屡审屡犯问题,举一反三,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制度漏洞,抓好建章立制,多措并举推动各单位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预防,防止问题屡审屡犯、反弹回潮。”蚌埠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说。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针对审计发现的国有资产管理、非税收入征缴、农民工工资监管等领域多发普发、屡审屡犯问题,专门制发监督意见书,要求相关部门限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问题处理情况的书面报告,有力推动焦点难点问题整改。市政府针对监督意见书交办的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对12家单位24名相关责任人予以问责处理,追讨农民工工资295.8万元,追缴87个项目水土保持补偿费835.9万元。

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实地调研固镇县新马桥镇卢渡村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现场。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